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浏览文章
【转型发展之院长系列访谈】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张亚林:演奏好转型“三部曲”
时间:2016/06/02 15:58:17 点击: 作者:admin 来源:admin

 

 

 

 

 

本网讯(计颖)采访前,在设计艺术学院楼下遇见该院院长张亚林教授。她正在和几个老师讨论公共区域的设计规划。随她走进设院一楼大厅,发现热闹了许多,原先空荡的大厅里多了一些桌椅,不少学生在学习交流。学生们的灯笼设计作品从大厅楼顶垂挂下来,别有一番风味。二楼拐角处,一个设计别致的小阳台突然跳跃出来,让人眼前一亮。

“设计艺术学院要和别的学院有所区别,要在环境里打造和体现设计的概念,让学生来到这里身临其境地感受设计”。谈起设计艺术学院的转型发展,张亚林院长这位气质如兰的女艺术家身上,顿时流露出日常不多见的女将气度。“设计艺术学院将乘转型之风,从改善教学环境着手,推进教学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设计”环境育人 

  “一个学院的教学状态,是和教学设施、教学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时候,课上、课下看不到老师,看不到学生,很令人忧虑。我就在想,除去主观因素,我们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是否存在不足。”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张亚林特意去了一些高校考察,回来后她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责任和压力。“无论是知名高校,还是一般院校,设计专业的硬件建设都做得很完善,我们确实要加紧追上了。”

“让老师和学生回归课堂,必须让老师和学生在教室里呆得住。”张亚林认为,教室和实验室建设是当务之急。

“对设计艺术学院的师生来说,教室不能只有单一的桌椅板凳,它必须要满足设计学的学习需求,教室里要有投影功能,能够形象教学;要能够展示和陈列作业,便于交流;可能的话,无线网络一定要进入教室,便于学生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吸收外界信息。甚至桌椅都是我们按照设计类的要求体现设计感的桌椅。”为了尽快将每间教室打造成具投影、讨论、展示、陈列等功能的体现设计概念的教室,去年年底,张亚林组织老师们通宵达旦做出了一个教室设计方案和实验室建设规划。

这两个建设方案得到学校大力支持,学校已计划将科艺楼一楼阶梯教室规划成“现代设计实验中心”,全部建成设计艺术学院的实验室。“你看,这是实验室的效果图”,张亚林翻出手机上的照片,“每个实验室都根据专业的要求设计空间,并配备理想的实验设备,甚至将来做成开放型的实验室。我们希望通过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使教室和实验室成为师生们不仅是课上,而且是课下呆得最多的地方。”

教学环境是设计艺术学院硬件建设的第二个重点。张亚林认为,教学环境会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效,打造一个宽松的、师生们可以随时坐下来交流的环境很重要。为此,设计艺术学院专门开辟和精心设计了一些公共空间,譬如,教学楼大厅和每层楼都设置了学习交流区,走廊里摆放了休息椅,一楼新建了两个学生展厅等。还有一些公共空间正在逐步建设中。事实证明,这样的变化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有不少学生对我说,张老师,一走进学院大楼,设计的氛围扑面如来,感觉非常棒!” 张亚林笑着说,沉寂了一下,又接着说“还刚刚开始,以后会更好”。

从“工作营”过渡到“工作室”

   “硬件建设开始推进了,软件建设也要抓紧跟上”,张亚林说,硬件是为软件服务,使教学状态更加理想。2015年年底,设计艺术学院制定了“工作室制”的教学改革方案,计划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个专业里面设立工作室。工作室由老师领衔的教学团队负责,以项目的形式牵引教学,培养学生。

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室?张亚林说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培养学生的项目意识、团队意识,让学生提前与社会接轨,积累为社会服务的应用能力。二是提高老师的实践水平,要求老师能够实践且擅长实践,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工作室”对硬件条件的高要求,给实施带来困难。但张亚林认为,“不能因为硬件未到位所有工作都在那等,”经过和老师们商讨,决定以“工作营”作为“工作室”的过渡,也作为这套教学改革方案的试运行。

 

“今年,我们打算通过一位韩国老师成立一个工作营,为他配置一个教学团队,面向全院招募学员,师生双向选择,在课程之外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工作营可以是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是半年,一年,但一定要求把项目做出高水平,争取出精品。”张亚林表示,工作营必然会打造一批优秀学科团队,这个对于将来实行工作室制的教学、甚至学科建设意义非凡。届时学院将专列经费打造展示区域,陈列优秀的项目成果供大家观摩,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张亚林还表示,工作室运行起来后,将引进社会力量,欢迎一些企业把他们的项目带进来,与师生共同合作完成,让教学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工作室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对接。这个对接过程中,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并根据这个需求积极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引他山之石以攻玉

  “设计艺术学院的老师很年轻,但年轻人更有激情,也更易塑造,如玉石可雕琢”。张亚林认为,引进外籍教师,对培养学院教师颇有益处。

张亚林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去年,一名来校访问交流的美国老师在课程结束后,举办了一场交流会。平时一些比较沉默、主动性不强的老师,却在交流会上踊跃提问。

上学期至今,设计艺术学院已经陆续邀请了几位来自美国、韩国等国家的教授来学院授课。这些教师带来的国外教学新理念,在师生中产生了多元设计文化的碰撞,激发了师生对专业的热情。同时,他们身上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对年轻老师们的触动很大。

张亚林介绍说,这些外籍教师课上课下都非常耐心地指导学生,课程结束会和所带的班做一个汇报展览。工作量很大,工资并不多,但他们乐于去做,在他们看来,中国很值得他们来,中国有很多可以真正值得利用的设计元素。前期做的几个汇报展主题都是“发现中国”,专业性很强,且充满了正能量,师生反响效果很好。

这学期开始,设计艺术学院要求各个专业提出计划,每个专业至少邀请一名外籍教师来授课。“引进外籍教师,不仅在于带动年轻老师,也是让我们的学生与国际接轨。我对学生们说,你们对待外籍教师授课的这种认真和投入,体现出的中国学生也很优秀的这种风貌,我有信心让你们每个学期都看见外籍教师。”

此外,为强化老师们的教学责任心,提升课堂质量,设计艺术学院要求每门课都要做好公开展览的准备,在课堂结束后随机抽签而定。“这也是我们把展厅做起来的原因,今后还要做更多的展示区域。展示使老师和学生都有一种紧张感和压力,教得不好、学得不好,怎么展示,从而让师生主动向课堂要效果,要质量”

“硬件、软件、对外交流,就是我们转型发展的三部曲,”张亚林说,把这三部曲演奏好,就是设计艺术学院美丽的乐章。

 

 


 

 

凝 聚   共 生   创 新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2022 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地址: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333403) 技术支持:景德镇陶瓷大学移动互联协会